南财观察|“向心城市”在生长:5万亿GDP深圳都市圈的未来图景

最新信息

南财观察|“向心城市”在生长:5万亿GDP深圳都市圈的未来图景
2023-12-22 19:02:00
经济总量近5万亿元的“深圳都市圈”官宣落地。
  12月20日,广东省公布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都市圈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范围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2022年,深圳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4.9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广东省的4.05%、37.96%,人均GDP达14.3 万元,经济密度约3亿元/平方公里。
  按照深莞惠三市今年公布的前10月经济增速数据,深圳都市圈今年GDP总量将突破5万亿元。
  深圳都市圈,深莞惠有良好的同城化基础,拥有2500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全国领先。同时,城市合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在重点领域均有合作机制,涉及200项合作事项。
  不论“硬联通”还是“软连接”,从“落地”的一刻,深圳都市圈就在“生长”。
  “向心城市”深圳
  “美国几大都市圈撑起国家的经济增长,日本的东京都市圈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核心。从这一点上讲,中国的都市圈还不够大,深圳都市圈也一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秀云如是评价中国都市圈的规模。
  “人从农村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中大城市、再从中大城市向核心城市集中,这是城市化的必然。”陆铭将这种牵引人员流动的力量称为“向心力”,这样核心城市就“向心城市”。
  深圳就是这样的“向心城市”,深圳都市圈拥有5万亿的GDP总量、14.3万元的人均GDP和3415万人口总量。
  事实上,早在2017年,深圳就在谋划深圳都市圈,最初提出的规划范围为深圳50公里半径打造都市圈。随后的2021年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22年深圳“十四五”规划中,深圳都市圈的范围逐渐变小,更为聚焦。由以深圳为核心的50公里半径,逐渐变成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等两市都市区部分。
  区域合作方面,深圳都市圈内城市已经基本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的联席会议制度,审议了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产业合作等领域重点合作事项200项,签署合作协议达28项。
  “都市圈建设有三大必要条件,分别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合作机制和同城一体化发展。”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围绕都市圈三大建设必要条件,深圳都市圈一直在摩拳谋划。
  深汕合作区即是重要成果之一。当地正在融入深圳经济发展,成为深圳“20+8”产业集群中重要产业发展地。
  “深汕合作区将依托充足的产业空间和优越的交通条件等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导支撑,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等与新能源汽车关联度极高的三大产业为辅助配套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格局,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黄鸣曾公开表示。
  在区域一体化方面,都市圈同城化是区域融合的最高等级,意味着实现都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同城化生活、工作,实现1小时通勤圈,对都市圈内区域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深圳都市圈城市正在打造半小时生活圈,按照规划,未来三地之间将形成“12高10快41主18次支”的跨市路网衔接方案;同时,总计将有30余条国铁、城际铁路、跨市城市轨道衔接深莞、深惠。
  “深圳都市圈做‘大’还有不少考验。”陆铭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圳都市圈落地后,如何打破行政边界,优化区域产业资源配置,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超大城市建立都市圈的意义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都市圈的建设力度。
  目前全国已有10个国家级都市圈,分别是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武汉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沈阳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其中杭州和郑州都是今年刚刚落地的城市圈。
  不过,其中并没有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
  此次,广东公布的5大都市圈中,包括有两个超大城市:广州和深圳,广州都市圈将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佛核心区为引领,以肇庆、清远中心城区为发展极,依托主要交通廊道,构建“一核两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促进城市协同一体化是其出发点。但是都市圈的意义不局限于此。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已有都市圈规划看到,都市圈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精细化治理的里程碑,将利于我国城市从原来的各谋发展,转变为在更大的区域里,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区域经济。
  此前,以往城市发展中,各城市为布局符合城市特色的产业发展,城市资源竞争在所难免。多城竞逐的经济体系里,一部分城市逐渐成长为各自省份一家独大的当家大市,10大都市圈中的多个核心城市均是如此,比如成都、杭州、郑州等。
  随之,区域经济经历了由极化效应到辐射效应的转变过程,即吸引周围城市的多元生产资源要素集聚,加快自身城市发展壮大同时,也为城市向更高发展埋下隐患。
  陆铭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纵观各个城市的产业规划,地方政府为了最大化GDP和税收,不光是市与市之间,市内的区和区之间都在相互竞争,产业趋同,“你要的东西我也要”,造成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此外,随着企业密度增加,土地资源要素将会稀缺,进而生产成本将上升,对产业发展的“含金量”提出考验;随着人员聚集,城市的土地承载力、城市治理难度也不断加大。
  深圳作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5万亿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工业第一市。
  近年来,深圳正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出到2025年,深圳要打造形成4个万亿元级、4个五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到2035年,建成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但在深圳高质量发展中,始终面临着产业空间难题。深圳是一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仅为1997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八分之一,或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同时是内地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这些都对产业发展、城市治理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在解读本次都市圈规划时也表示,“深圳、东莞两市面临发展空间不足。”
  艾学峰表示,规划的出台,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深圳市发展空间,推进深圳建设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和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回归现实,都市圈建设也将为深圳已有的优势资源叠加乘数效应,实现质的飞跃。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都市圈内已经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都市圈的建设,将促成这些企业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比如产业链供应链,一位业内研究员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我们做过的类似调研结果显示,深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产业链70%在深圳都市圈内可以完成配置。深圳都市圈的建立,将极大地提升深圳的产业链效率和安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也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圳都市圈是大势所趋,都市圈建设不仅将带动GDP的可持续增长,也可持续改善人口再生产的环境,各个方面实现综合性的提升。
  产业都市圈如何影响周围城市
  深圳之外,东莞、惠州又会从都市圈获得什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站在顶层设计角度来看,树立共同协作的关系,找出三个地方各自的比较优质和所处的产业链分工环节,可以看到深圳都市圈对东莞和惠州利好明显。
  首当其冲,就是产业能级提升。
  深圳不仅是全国工业第一市,也是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的聚集地,深圳拥有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深圳市电池材料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和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
  在此高度工业化的大环境背景下,出于成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影响,传统制造业外溢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正常流动方向。
  处于都市圈内的惠州、东莞拥有更大的产业空间。抓住产业链在都市圈内的序转移布局,将为当地未来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潜能。例如,深圳和东莞共同打造广佛深莞智能装备集群,实现了跨城市合作,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产业之外,都市圈资源要素强化也将为东莞、惠州等带来产业要素资源集聚,为城市的长足发展储蓄更多动能。
  从核心城市深圳的发展现状来看,深圳城市为解决空间狭小的难题,部分公共服务资源迫切需要空间配置,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健康养老、体育设施、休闲娱乐、保障房等,这些资源需要在都市圈范围内进行配置。
  比如保障房资源,在深圳都市圈规划中也有重点提到优化保障房资源,未来或将探索建设跨市域保障房合作机制,在惠州、东莞、深汕合作区内,沿着轨道交通建设保障房。
  惠州、东莞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分享这些资源,如医疗、教育、健康、交通等。同时,也因这些公共服务资源,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要素也会向深圳之外的区域流动,为都市圈非核心城市的“聚才计划”插上可飞跃的翅膀。
  更值期待的是,作为打通同城一体化的基础,交通基础设施在未来都市圈建设中必将大步行动,在本次规划中,也有提及“三横五纵”铁路格局、一体化的枢纽体系、“九横十二纵”的高速路网布局,这必将为东莞、惠州等城市在对外发展中,畅达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都市圈深入发展破局
  多位受访专家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突破都市圈内城市的行政壁垒是建设都市圈的关键。
  在制度层面,肖金成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需要建立责任制,也就是说,核心城市要主动承担责任,如承担编制规划、组织建设、运行管理的职责。
  他认为,可以借鉴巴黎都市圈的管理模式,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合作基金,一般由交钱最多的市作为联盟主席,重大项目民主决策。
  刘祥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都市圈建设需要建立区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因为单靠一座城市推动合作,它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在探索每个城市之间合作之后,需要建设重大的基础设施的成本分担机制,产值和税收的分享机制,还有征管的协调机制。他认为“在深圳都市圈建设中,深圳要有更大担当。”
  具体来看,可以从“两个一体化”角度全力推进都市圈建设。首先,都市圈要推进规划一体化,在产业分工、区域合作、空间布局、政策设计上达成共识,这是都市圈内城市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这需要顶层设计发力。
  产业分工、公共服务是推进一体化的重点。都市圈之内,产业的人才必将高效流动,需要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产业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已有的成功都市圈发展之路也可借鉴。
  例如,纽约都市圈服务业、科创产业发达,在突破壁垒行政壁垒,实现都市圈圈层构建,产业协同发展上,有相对成熟的经验。
  解决都市圈发展痛点要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在百余年的都市圈建设中,纽约都市圈仅有四次总体规划。此外,在不改变行政边界基础上,通过创新多方利益协调机制和政策调配力度,实现了区域统一规划。都市圈建设可以先后顺序,但需要即发挥核心城市的首位效应,圈内城市也要找到功能定位,纽约都市圈构建“金字塔”结构布局,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明确各城市产业分工,协同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深圳都市圈也给出了建设答案。未来,该都市圈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协作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区域开放格局,共建优质生活服务圈。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南财观察|“向心城市”在生长:5万亿GDP深圳都市圈的未来图景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