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3年挣百万”是酬勤的孤本,并非鸡汤的范例

最新信息

外卖员“3年挣百万”是酬勤的孤本,并非鸡汤的范例
2024-01-16 17:23:00
近日,上海26岁骑手陈思“送外卖三年挣了102万”一事引发关注。出圈之后,陈思更是直言,平台12小时时长限制是耽误自己赚钱、90%的贫穷都是因为懒惰。爆红之下,必有争议。有人质疑陈思的真实收入,有人感叹“想不到外卖员收入如此之高”,不过也有网友表示,“牛是真牛,累也是真累”。
  据媒体报道,陈思“3年挣百万”背后是“曾经一天只睡3小时”“凌晨5点起床,干到24时”“三年来都不怎么休息”。勤劳苦干是他高收入的底色,天道酬勤是对他的赞赏,但并不代表每一位外卖员都要像他一样去工作和生活。评论区中,除了羡慕和质疑,也有理性的网友表示,“这事一般人学不了”“工作强度很大,担心他的健康状态”等。这说明,陈思的这种苦干终究只是孤本,并不具备多大公共价值,因为大多数人无法复刻。
  去年,临沂大学文学院邢斌老师以《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讲述了自己整整一个月的送外卖经历,让大众看到外卖小哥们的生活切面。据报道,邢老师送了一个多月外卖,一共送了365笔订单,最终提现4348.34元,而这在当地已经是一个中等收入水平。据统计数据显示,70%的外卖骑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收入高的都是长时间工作换来的。
  与邢斌老师相比,陈思靠超长的工作时间,成为了行业内的高收入者,但这份高收入并没有得到大多数网友的认同,类似传统意义上的激励型人物在互联网的生存空间已越发逼仄、甚至引人反感。因为,将孤本变为范例,很容易将一个群体标签化。这个标签下,藏有一个“诛心”的逻辑:你收入不如陈思高,是你不努力。就像某主播那句粗暴的论断:买不起应该反思这几年努力工作了没有。
  最近,一部叫《烟火人间》的竖屏纪录片走红,不少人称其为中国平民史诗。影片由509个普通人拍下的纪实影像汇成,里面也讲述了外卖员的生活,看着他们与速度竞赛,不论四季冷热,不管白昼黑夜,都在传递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这些影像中藏有更真实的群体面貌与人生百态,它打破地域壁垒与信息茧房,让我们能够注视生活,触摸它粗糙的肌理,滚烫的热度,并从中看到一个个普通的劳动者。在“送外卖三年挣了102万”背后更多是“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小哥”,一个陈思无法消除大众对外卖员的刻板想象与职业焦虑。
  除了收入之外,外卖小哥同样希望获得职业认同感,感觉自己被需要、很重要。少给他们贴些“标签”,才能避免情绪化地去评判一个行业。真实反映他们的工作生态与生活现状,给出更客观的观点,带回理性,用社会关注驱动持续解决深层次的行业问题,保护好这个群体中就业者的权益,方能让外卖员群体更有获得感。
  每一个外卖小哥都在拼命地奔跑,劳动强度很大,高风险、高负荷。传统劳动形式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签订劳务合同、购买社会保险、八小时工作制,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劳动者的保护。但是对于外卖人员这种新兴职业来说,目前很多大平台在规避这种用工成本。比如一些外卖平台让外卖送餐员办理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称是与个体工商户做生意,从而规避社保。
  外卖员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就业群体,若不能确认其劳动关系,保障其基本劳动权益,会影响共享经济发展。对此,平台有更多责任和义务。平台不仅应对外卖送餐员承担责任,还应对外卖质量承担责任,不能让外卖小哥困在投诉里,以差评机制甩锅平台责任,甚至还“赚”了一笔罚金。
  另外,有关部门要严查监管空白和擦边球现象。比如,对外卖送餐员的劳动强度进行核定,寻求一个效率、公平的平衡点,不能让外卖员只有拼命地出卖时间才能达到高收入。同时,社保部门应加大外卖送餐员群体社保购买情况的检查力度,对未给外卖送餐员购买社会保险的外卖平台处以重罚。未来相关法律法规应根据外卖送餐员行业工作的特点进行分类、细化,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认定的标准,同时满足新业态的劳动关系发展需求和劳动者权益。
  当“普通人的故事”被当成一种宣传标签,工作在写字楼里的“创作者们”绞尽脑汁地幻想着普通人的生活,结果大抵是预设先行,不接地气。《烟火人间》的片尾写着“如有雷同,纯属生活”。“3年挣百万”是劳动的果实,不是宣传的口号,更不是生活的鸡血。社会应该用宽容的态度,正确的职业认知,以及各项法规来保护这群“与时间赛跑”的普通人。
  上游新闻评论员康磊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外卖员“3年挣百万”是酬勤的孤本,并非鸡汤的范例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